国以才立,业以才兴,2023年,甘肃省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科技厅结合该《实施意见》,立足甘肃实际,出台政策“干货”,从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全方位“保驾护航”,围绕青年科研人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方面进行了“量身定制”,用政策赋能添翼,为人才建起干事创业的“蓄能池”。
为青年人才“松绑”
青年人才是筑牢我国基础研究“地基”的主力军,近年来,甘肃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减轻青年科技人才负担等举措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奔赴“星辰大海”,为陇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青春动能。
“学校实施不低于东部地区待遇保障水平、不低于‘双一流’大学科研支持力度的政策,真心实意留人育才。”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陈伟表示,近年来,学校实施“两个不低于”特殊政策,在平台建设、科研团队人员配备、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青年人才倾斜支持,学院的人才生态不断优化,自2019年以来,该校共引进优秀博士人才349人,其中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博士占80%。
1984年出生的刘卯成教授,2022年和2023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锌离子电池、碱金属离子电池等研究领域获得显著成果。“这也得益于学校政策的加持和落实,让我们可以专心搞科研,有效提升个人价值。”刘卯成透露,他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同时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指导多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荣获全国可再生能源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
让青年人才“领跑”
在中国节水产业发展70周年之际,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创新实践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公司构建的“运营优先”战略体系成功破解农业节水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的行业痛点,其“彭阳模式”“元谋模式”等创新实践正在全国20余个省份复制推广。
“让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发展的王牌,才能让农业更智慧,农村更美好,农民更幸福。”公司董事长王浩宇道出公司发展的创新“密码”。出生于1991年的王浩宇是科技部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中国青年创业奖获得者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自2017年接过“接力棒”以来,他以科技创新为“航标”,带领大禹节水不断刷新“榜单”,主导建立大禹研究院、大禹以色列研发中心、大禹北京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国内外节水领域杰出专家,引领节水技术创新,在农田物联网,智慧水利、新产品开发和智能制造等方面工作硕果累累,通过公司首创的“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PPP模式,其实施的云南陆良恨虎坝中型灌区PPP项目作为全国首个农田水利PPP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使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8提升至0.72,年节水效益达2100万立方米。目前该模式已被水利部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我们构建的不仅是节水工程,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王浩宇表示,公司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工程建设到智慧运维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截至2023年底,集团累计实施节水项目2800余项,覆盖农田水利、城乡供水等六大领域,服务耕地面积超5000万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300元。随着“十四五”节水行动推进,这家年轻的科技企业正以年均35%的复合增长率,书写着中国节水产业的新篇章。
让青年人才“自由”成长
“能走出去,也要能走回来,嘉峪关是我的故乡,我有义务贡献自己的力量。”甘肃酒钢集团工程师魏海霞如是说。23年前,怀揣着“酒钢子弟爱酒钢”的情怀,她自东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酒钢集团工作,寒来暑往20余载,她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钢铁霞”,只要用耳朵一听就知道钢坯烧的“火候”够不够,一看火焰和钢坯的颜色就知道所有的控制参数是否合适,从SUS304、SUS430、SUS410S到双相不锈钢、耐热钢、马氏体,她参与研发的钢种达到60多个,酒钢不锈钢跻身为国内不锈钢三大巨头之一,她是亲历者,也是参与者。
2024年,魏海霞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作为她的导师和领导,酒钢集团宏兴股份公司首席专家潘吉祥难掩喜悦,“不锈钢团队的一多半人已快速成长为业内权威,在业界都是炙手可热的高端人才。”潘吉祥骄傲地说。“这一可喜的局面离不开职工自身的努力,更得益于全省为年轻人营造的干事创业良好环境。”他表示,近年来,集团用好用活相关政策,让年轻人牵头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工作中充分放权,建立良好的容错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让青年人才自由探索,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
“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提高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比例。”甘肃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透露,自甘肃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以来,该厅围绕人才工作“破题”,制定23条年度科技人才推进措施,细化49条落实举措,全力破解青年科技人才改革发展难题。
目前,该省省级基础研究计划40岁以下科研人员担任负责人的比例达到70%以上,45岁以下科研人员担任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主要负责人的比例超过30%,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比重达到14%,位居全国第4。一批像魏海霞、刘卯成、王浩宇这样的青年人才在甘肃快速成长,凝聚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队伍,极大增强了甘肃省原始创新能力和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今的甘肃,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正在彰显,“人才引擎”的澎湃动力不断激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