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优雅、宁静、舒缓,歌词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文化魅力,旋律散发着清新的时代气息。近年来,从线上到线下,民族音乐逐渐流行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线音乐平台酷狗发布的《2020国风音乐报告》显示,2020年,酷狗“国风”标签歌曲累计收听量达565.6亿次,“国风真爱粉”共有1108.4万人,其中70.1%为90后、00后。
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所谓民族风格音乐,是指现代与古典风格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音乐,无论是歌词、编曲、旋律还是配器,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很多民族音乐喜欢用古诗词当歌词,或者在歌词中巧用古诗词。即使是新创作的歌词,也大多喜欢使用富有古代意味的典故和意象。歌词中的虚词多为“”、“之”、“胡”等。风格半写半白,意境优雅。以电视剧《甄嬛传》的音乐为例,《采莲》的歌词大量使用了乐府诗《江南》的诗句。103010的歌词大部分来自曹植的名诗《惊鸿舞》。《洛神赋》,作者受《凤凰于飞》《》的启发,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两只鸟“丰”和“黄”来指代现实中的人,委婉含蓄。
民族音乐的旋律都很好听,有些是泪流满面,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有些是悠扬的,充满魅力,听起来像天籁。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民族音乐的旋律是以宫、上、郊、正、豫五个音阶为基础的,蕾切尔的《诗经大雅》、河图的《锦鲤抄》、李玉刚的《倾尽天下》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还有一些吸收了京剧元素的民族音乐旋律,如李玉刚演唱的《清明上河图》,汲取了京剧的音乐特点,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文化魅力。
都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民族音乐不仅能给人带来听觉享受,还能有画面感。借助汉语的表意特征,民族音乐的歌词往往包含大量的意象,如小桥、流水、冷岳、红烛、青山、鹧鸪等。如果一首民族歌曲中的所有形象都布局好了,那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各样的意象带入一种“古代意境”,仿佛置身其中。
由于古诗词和古典意象的广泛运用,民族音乐的总基调普遍内敛含蓄,追求意境和朦胧美。这使得民族音乐的情感表达不像西方音乐那样直白,观众需要像啃茧一样咀嚼歌词的含义,享受作品,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歌词借用诗词散文,还是旋律吸收传统戏曲元素,民族音乐的背景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听唱民族音乐,其实是一种开拓传统文化的新方式。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加,民族音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种将现代流行音乐与古典文化相结合的音乐,正在成为连接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时尚风格很适合青少年的口味。
歌词虽然借鉴了古诗,但没有文言文那么晦涩。旋律虽然吸收了传统戏曲元素,但并不像戏曲音乐那样缓慢。正是因为继承了传统,大胆吸收了时代元素,民族音乐才呈现出清新的面貌,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
传统戏曲音乐的节奏因为缓慢而优美。比如昆曲讲究“一唱三叹”,一个字往往分为头、腹、尾三部分,尾往往辅以一个大拖尾。民族音乐的主要乐器是电声乐队,它是在电子节奏乐器的基础上加入民族旋律和民族乐器,突出电子鼓、电贝司等低音乐器而创作的,风格清新,节奏鲜明。比如2017年,SING女团开启“电子民族风”路线,先后推出《新贵妃醉酒》 《寄明月》等热门单曲。“电子民族风”流行,摇滚,坡道;b、在舒缓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民族元素,使之成为兼具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时尚特色的新音乐形式。再比如李玉刚2020年发布的单曲《如梦令》,大量使用电子和Ramp流行的节奏元素以全新的音乐形式塑造了生动的木兰形象。流动的节奏和旋律散发出一种凉意,非常适合青少年。
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是程式化的,即按照固定的模式创作。比如锣鼓的伴奏,过门的旋律,唱歌的旋律都有固定的形式,让人听了就知道是什么戏。国乐虽然有传统音乐的影子,但都是自由创作,追求的是打破传统,摆脱束缚,融入其中。起初,民族风格音乐的主体是一种被称为“古体歌”的少数民族音乐,其特点是融合了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配乐。后来,民族音乐吸收和融合了流行音乐、民歌、世界音乐等音乐类型的一些特点,风格更加多样,题材更加广泛。历史典故和童话故事都可以作为题材。木吉他、架子鼓、电贝司等西方乐器,鼓、二胡、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可以灵活搭配。比如《戴权》中的《花木兰》就将流行音乐的旋律填充到了戏曲室内,在编曲中搭配了钢琴、二胡、架子鼓等中外乐器,实现了古典、传统、流行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这就是民族音乐如何在探索新风格的同时传播传统的种子。
民族音乐的时尚性和包容性也体现在不断的跨界中。民族音乐与影视作品的结合,诞生了《悟空》 《凉凉》等金曲。民族音乐与网络游戏的结合,诞生了《不可说》 《琉璃月》 《浮生未歇》 《仙剑问情》 《月光》这样的优秀作品。如今,民族音乐歌手已经成为各种动画展览的常客。
通往民族音乐的道路应该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跟风、凑热闹。
近二三十年来,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民乐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普遍下降。民族音乐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为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方式,也给华语流行乐坛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向。
目前来看,国风音乐仍在持续发展中,虽然吸粉无数,但整体仍处于圈地自萌的状态,创作者和受众大都是90后、00后,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
生发于互联网平台的国风音乐,一方面具有互联网自由、开放、包容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多少沾染了网络世界的浮躁。国风音乐发展早期,一些代表作品使用外国音乐的曲子,再配上半文半白的歌词,然后由歌手翻唱,可曲子并未获得原作者的授权。比如,改编自日本歌曲《一番星》的《我的一个道姑朋友》,虽然走红网络,却惹了一身官司。还有一些号称“原创”的作品,其创作过程其实是剪刀加糨糊,从古诗词中选取一些字句和意象拼凑起来作为歌词,编曲配器时往电声音乐中加入几件民族乐器,这样的作品乍听起来挺像那么回事,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有点不伦不类,不知所云,听不出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
国风之“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国风之“风”,代表着风潮、时尚。目前的国风音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风”有余而“国”不足。很多创作者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作品缺乏文化厚度、思想深度、艺术高度。高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旗的国风音乐,不能停留在歌词用几句古诗词、配器用几个中国民族乐器这样的浅层次上。简单加一点中国文化元素的国风音乐,也许能赢得听众一时的青睐,但注定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粗制滥造、移花接木的国风音乐,更是在透支听众的信任和支持。
目前,学术界对国风音乐尚缺乏系统研究,对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比如一些专业人士觉得,国风音乐并非一个音乐类别,而更像是一种音乐现象。不管是把国风音乐当成一种音乐现象还是一个音乐类别,每个国家的民众都需要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风音乐的流行是一个必然趋势。只不过,我们希望作为个体的创作者踏上国风音乐之路是出于真爱而非赶时髦、凑热闹,那样才能成为艺术天空上永绽光芒的恒星而非转瞬即逝的流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