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蒋勤勤,杨蓉主演的电视剧《当家主母》播出,该剧使用莫兰迪色调,整个氛围十分阴森,人物脸色惨白,没有血色莫兰迪色调是以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治·莫兰迪命名的,其画风色系简单,饱和度低,灰度高,偏向中间调
因为过度使用滤镜,还被观众吐槽的影片有:陈星旭,盖玥希主演的电视剧《真相》,全片灰蒙蒙,剧中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主演的白天戏也看不清脸,《一见倾心》使用美颜磨皮,演员面部失真,五官模糊,绿色军装变成了黄色,古装剧《东宫》中,斯琴高娃扮演的老太后磨皮严重,除了头发是白的,脸部光滑无比,一点皱纹也没有。
因为滤镜的广泛使用,广电艺术似乎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当然是技术进步所致,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改变艺术滤镜技术并不复杂,但滤镜真正用起来却很难恰到好处,也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火候很难把握比如,同是使用莫兰迪色调,《延禧攻略》的演员服装,环境布置等宁静质朴,给人一种岁月的沉淀感
技术改变艺术已是一种现实,但这种改变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如果观众不喜欢,这种改变就是失败的这就决定了,滤镜只能是影视艺术的辅助性技术手段,而不能喧宾夺主影视剧是光影艺术,需要用光和影的细微变化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滤镜是订单制,一旦点击鼠标下达某一个色调命令,则此色调将会改变大自然的一切光影变化,让视频画面中的人和物失真,因此使用滤镜必须慎之又慎
我们看谢晋拍的《芙蓉镇》,张艺谋拍的《红高粱》《活着》等影片,电影中的光影变化十分丰富《芙蓉镇》中胡玉音衬着阳光做豆腐的场景,胡玉音与秦书田在晨曦初露时在街巷街道青石板上跳扫帚舞的片段,在或明或暗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压抑和对生的渴望,光影有其不可取代的指向意涵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在他导演的影片中,光影更是一种常见的视觉语言,和《芙蓉镇》相似,《活着》也多采用偏暗的色调,但人物在昏暗的房子中对话,阳光却透过窗棂,人物在灯光和暗影交织下的夜巷中踽踽独行,构造出富有特色的画面语言电影《红高粱》以红色调为主打,巩俐的一身红装,烈日闪耀下的红高粱地,红红的高粱酒等等,直到影片结尾处的日全食,红得让人目炫,在抗日等民族苦难背景下,张扬的红色展现出中国人极其倔强的生命力
由这些运用自然光影十分成功的老影片,人们迅速发现了滤镜使用的不足艺术应该附着在人身上,影视后期技术制作,应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当滤镜让人物失去了真实的表情,神态,人成了塑料般的假人和瓷娃娃,意味着滤镜的运用必须适可而止,正所谓人之不存,艺将焉附
苏州澹台湖大酒店集结了运河流经城市最特色的食材,创新推出“江苏运河宴”:苏州的牡丹双虾,淮安的文思豆腐,常州的天目鱼头,徐州的果香牛肋,扬州的蟹粉狮头,宿迁的泗阳膘鸡,无锡的三凤桥酱排,苏州的白什盘,金银如意和鸡油菜心。每一道料理,运用到运河城市的当季风味,给人以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